标签:
蒙古高原,这片曾经水草丰美的土地,如今却变成了沙尘暴的“快递员”。据数据显示,蒙古40%的土地已沙漠化,裸露的黄土在冬春季节被西北风一卷,直奔中国华北、华东,甚至远到广东、海南。2025年,一场沙尘暴让珠三角的蓝天都罕见地蒙上了灰霾,空气污染指数一度飙升。
科学家分析,沙尘的源头有三成来自蒙古,剩下的来自中国西北的沙漠。蒙古的生态破坏,就像给沙尘暴按下了加速键。而这一切,都与蒙古的经济结构单一有关。游牧和采矿让草原伤痕累累,土地逐渐失去肥力,变成了沙尘暴的源头。
面对沙尘暴的威胁,中国并没有袖手旁观。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到如今的退耕还林、草方格固沙,中国人用半个世纪的汗水,把荒漠化趋势扭转过来。数据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每年扩展1万平方公里,变为每年缩减2000平方公里。
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从黄沙漫天到如今绿树成荫,成了全球治沙的中国名片。2024年,联合国还给中国颁了地球卫士奖,点赞这番绿色奇迹。甘肃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接力种树,把10万亩沙漠变成了绿洲。沙尘暴来的次数少了,强度也弱了。
沙尘暴并不认国界,治理也不能画地为牢。蒙古的沙漠化,根子在经济结构单一,游牧和采矿让草原不堪重负。但指望蒙古自己掏钱治沙,谈何容易?一个人口不到上海零头的国家,哪来资金和技术?
这不是蒙古一家的事,而是东亚的共同难题。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11个国家联手种树,挡住了撒哈拉沙漠的南侵。2015年以来,非洲荒漠化面积减少了10%。或许,东亚各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合作模式,共同应对沙尘暴的挑战。
蒙古高原,这位沉默的“上单”,期待着改变。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应对沙尘暴的威胁。只有这样,这片曾经水草丰美的土地,才能重焕生机,成为亚洲的绿色明珠。
让我们一起关注蒙古高原,关注沙尘暴的治理,为地球的绿色未来贡献一份力量。毕竟,沙尘暴不认国界,治理沙尘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