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吗?自从全球解锁,瞬间点燃了游戏爱好者的热情。就在大家沉浸在游戏世界的奇幻冒险中时,却有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玩游戏玩到吐!
这不,惠州市民小罗(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她每天至少花四个小时打游戏,结果连续数日,居然打游戏打吐了!你说这得多难受啊,玩个游戏还能玩出毛病来。
那么,这“游戏都吐”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医生告诉我们,这其实是电子晕动症在作怪。
电子晕动症,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和晕车、晕船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你玩3D、VR类游戏时,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是跟随游戏主角的第一视角在快速移动,但前庭系统却告诉你,你其实还是坐在沙发上,一个在动一个在静,大脑紊乱了,自然就产生了眩晕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视觉和平衡系统会“打架”呢?这还得从人体平衡机制说起。
人体平衡机制非常复杂,主要由前庭系统、视觉系统以及本体感觉系统共同协作。前庭系统负责感知身体运动和头部位置,视觉系统负责接收外界视觉信息,而本体感觉系统则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置。
但在玩3D游戏时,视觉系统接收到的是快速移动、变换的场景信息,但身体其他系统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种信息的不一致导致了大脑内部空间位置感知的冲突,进而引发平衡系统功能紊乱,产生眩晕感。
既然知道了电子晕动症的原理,那么如何缓解它呢?医生给出了两大招式:
1. 控制游戏时间,定期休息:长时间玩游戏会让眼睛和大脑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以建议每玩40分钟就休息让眼睛和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
2. 调整游戏设置:降低游戏帧率、调整视角、优化画面的刷新率等,都可以减少视觉与前庭系统之间的冲突,从而减轻眩晕感。
玩游戏玩到吐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所以,大家在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毕竟,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不能让它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记住,游戏虽好,可不要贪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