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年,放学后,你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游戏厅,仿佛那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时的游戏厅,是“野孩子”的天堂,是热血沸腾的战场。在这里,你不仅能体验到紧张刺激的对抗,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游戏厅里,按键摇杆噼里啪啦的响声此起彼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那些叼着烟的社会小青年,给游戏厅加上了一层朦胧的滤镜,让这里显得更加神秘和刺激。
在游戏厅里,总有一些小混混,他们喜欢欺负那些“菜鸡”选手。就算你有一币暴机的技术,只需对方一句:“你打赢我,就别想出这个门”,就能唬住一众不到10岁的小孩子。那时候,玩街机属于高端娱乐,游戏币可不便宜,菜鸡选手半小时就能败掉几个币。
不过,那些年,我们总是充满斗志,即使输得精光,也毫不气馁。因为,游戏厅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更是一个让我们找到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
那时候,游戏币可是通用的,你在这家买游戏币,可以在那家机厅使用。不过,也有一些游戏币是无法通用的。有些小伙伴为了赚取差价,甚至从家里拿出一把钳子,撬锁端币盒子。那时候,我们几个玩得好的胆子都比较大,直接从家里拿了一把钳子出来撬锁。几个哥们围在一起进行掩护,我的身材小,轻松就挤进去了,然后在下面撬锁端币盒子。
虽然这些行为有些冒险,但那时候的我们,总是充满激情和勇气。那些年,我们为了玩游戏,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招式都想过。
那时候,游戏厅老板的“挨球”事,至今仍让我们无法释怀。有的老板为了几毛钱和小玩家争吵半天,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有一些老板,突然变得大方起来,让人意想不到。
记得有一次,运气爆棚的我在跑马机间断赢了好几把,获取两百多币。而旁边有个嚼着泡泡糖的小太妹,从一开始就一直在旁边看着我玩。赢到币之后,我一高兴就给了她分了十来枚币,她显得很高兴,拿着币就去玩了。
这个小妹子居然跟了上来,还说要跟我去溜达玩,去哪都行。可是,当时哥们找我喝酒催得急,只能婉言谢绝了。后来想想感觉错过点什么。
上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厅在中国遍地开花,疯狂的背后,却是整治的开始。2000年6月15日,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的44号文件,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审批新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也不得审批现有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增加或者更新任何类型电子游戏设备。
20天后,文化部单独发布31号文件,再次要求对电子游戏专项整治。短短五六年,电子游戏厅迅速变身,成为危害社会的全民公敌。一批家长给国务院写举报信、一些无助的家长聚集在省文化厅门口哭诉:管不了,就让它彻底消失!
那些年的游戏厅,早已成为我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即使如今,我们依然怀念那些年的游戏厅,怀念那段充满激情和热血的时光。